桉树科技
主办单位: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
国际刊号:1674-3172
国内刊号:44-1246/S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8133 人次
 
    本刊论文
桉树与闽粤栲混交造林效果_尾巨桉

  论文摘要:对闽南山地尾巨桉与闽粤栲人工混交造林造林效果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与闽粤栲混交是成功的,在造林密度1600株。hm ,1:1行状混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提高了林分产量和质量,2.0a生混交林分中尾巨桉的平均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分别比其纯林提高8.24%、9.72%和31.25%,而闽粤栲的各项生长指标也明显高于其纯林。尤其是,混交林中不论是尾巨桉还是闽粤栲,小于平均胸径的径木比例均比各自纯林少了,这对培育桉树大径材相当有利;但限于年龄尚小,混交林在改良土壤方面尚未明显。

  论文关键词:闽粤栲,尾巨桉,混交林,混交效果

  桉树(Eucalyptuspps)生长快、适应性强,在我国已成为群众性的造林树种。但长期以来,由于经营周期短、连载以及单一无性系成片造林等不合理的经营措施易导致肥力和生产力下降、林分退化、施肥量增加、抗性降低等生态负面效应,这已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目前,比较一致认为通过混交造林并适当延长轮伐期是解决桉树生态负面影响的主要生物途径,也是培育桉树大径材实现更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据报道,桉树与杉木、相思等混交可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并已逐渐应用于生产。但目前,能与桉树混交的树种偏少,总体上,桉树人工林的树种结构较为单调,急需通过试验摸索出可供选择造林的混交树种是桉树持续高效经营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闽粤栲(Castanopsisfissa(Champ)Rehd.etwils.)别名黧蒴栲、裂斗锥、乌叶子,为壳斗科栲属常绿乔木,树高达25m,胸径60cm以上。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广东、广西、贵州南部以及云南东南部,中亚热带海拔200~850m暖湿坡谷地的常绿阔叶林中,常为次生林的先锋树种。其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生长速度快,萌芽力较强,根系发达,固土力强,枝叶繁茂,落叶量大,是营造用材林、薪炭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火林带以及食用菌专用林和荒山绿化的优良树种,是壳斗科树种中生长最快的一种。福建省南靖国有林场1990年以来有对闽粤栲进行少量的采种育苗、人工栽培取得成功。为改变现行桉树人工林经营现状,结合生产需要,针对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开展桉树与闽粤栲混交造林试验,为现实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地处北纬24°29′9″,东经117°18′5″的福建省南靖县国有林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严寒且雨量充沛,年均温度20.8℃,极端最高气温40.5℃,最低气温0.9℃,年平均降水量1703mm,无霜期350d,相对湿度80%。试验地位于该场后径工区7大班1小班,面积3.5hm,造林地为桉树一代林采伐迹地,海拔高度259~320m,坡向西北坡,坡度25°,土壤为红壤,土层厚度在80~100cm之间,地被物以芒萁骨为主,立地等级为Ⅲ级。

  2.材料与方法

  尾巨桉与闽粤栲混交林以及尾巨桉、闽粤栲纯林于2010年3月份造林。造林初植密度为1600株/hm(株行距2.5m×2.5m),其中混交林采用1:1行状混交,以尾巨桉为主林木。造林基本措施为:林地经炼山后,采用块状整地,植穴规格60cm×40cm×35cm。造林前一周,每穴施基肥复合肥200g,回表土。巨尾桉采用容器苗上山造林(苗高约20cm),闽粤栲用1a生合格裸根苗。当年块状除草、扩穴培土、剪萌芽条(桉树)、挖除灌木头、草头和藤头等2次并结合追肥,第一次追肥在5月份,每株追肥复合肥各100g/株,第二次在8月底追施磷酸二铵150g/株。次年全面劈草两次并结合施肥一次,每株施磷酸二铵二铵200g。目前混交林及桉树纯林郁闭度较高达0.9,而闽粤栲纯林尚未完全郁闭,郁闭度为0.4。

  2012年4月分别在2年生的尾巨桉、闽粤栲纯林及桉栲混交林3种林分内,选择典型地段,分不同坡位(上、中、下)各设25.8×25.8m的样地3个。每样地全面实测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等生长指标及林相状况;在每样地内按梅花形机械设置5个1×1m样方,用“样方收获法”测定各林分林下枯枝落叶量;每样地按“S”形路线多点(5~6点)采集0~40cm土层的混合土样供作养分化学分析,并用“环刀法”采集0~20cm、20~40cm的原状土作水分物理性状测定。

  土壤水份物理性质按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化学分析按国标分析方法测定;立木材积按福建省林木二元材积公式计算,其中桉树为:V=0.00003546DH;闽粤栲按阔叶树材积计算,V=0.00005276DH。蓄积量=平均单株立木材积×林分保留株数。调查数据应用MicrosoftOfficeExcel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混交林与纯林生长比较

  造林当年各类型林分造林成活率达98%以上,2012年4月调查,2年生林分保存率仍在90~95%,说明巨尾桉与闽粤栲混交可适应闽南山地的立地环境。从生长状况看,由1看出,混交林中尾巨桉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冠长及单株材积均明显地高于尾巨桉纯林,分别比其纯林提高8.24%、9.72%、7.69%、14.71%和31.25%。而混交林中闽粤栲的各项生长指标也明显高于其纯林,上述指标相应地提高了6.78%、13.73%、6.67%、29.63%和35.29%。说明,尾巨桉与闽粤栲混交,不但发挥了闽粤栲本身速生的优良特性,也促进了尾巨桉的生长,特别是通过混交,尾巨桉的冠长增加明显,生长潜力增强。从地上部林分结构看,混交林中尾巨桉的树高、枝下高远超过闽粤栲,但冠幅却比闽粤栲小,且巨尾桉树冠稀疏而闽粤栲较为紧密,两树种混交形成巨尾桉居于上层的复层林冠。同时,闽粤栲虽为喜光、喜温树种但幼树有一定的耐阴性,在幼期尾巨桉可以为闽粤栲创造更好的侧荫条件,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而成林后,巨尾桉自然整枝能力强,枝下高高,冠下空间大的特点,可为下层的闽粤栲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可见,闽粤栲与尾巨桉混交,所形成的混交林营养空间分布格局合理,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提高林分生产力。

  表1混交林与纯林生长情况

  林分

  类型

  树种

  现存

  密度

  树高

  /m

  胸径

  /cm

  冠幅/m

  枝下高

  /m

  冠长

  /m

  材积/m

  蓄积/m .hm

  桉-栲混交林

  尾巨桉

  764

  9.2

  7.9

  2.8

  5.3

  3.9

  0.0231

  17.65

  闽粤栲

  750

  6.3

  5.8

  3.2

  2.8

  3.5

  0.0092

  6.90

  小计

  1514

  --

  --

  --

  --

  --

  --

  24.55

  桉树纯林

  尾巨桉

  1485

  8.5

  7.2

  2.6

  5.1

  3.4

  0.0176

  26.14

  闽粤栲纯林

  闽粤栲

  1452

  5.9

  5.1

  3

  3.2

  2.7

  0.0068

  9.87

  2.2混交林分结构和林分质量状况

  林木径级分布能反映出林分中林木分化程度和林木间的竞争关系,是林分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林分质量和判断抚育间伐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临时样地每木调查资料统计表明(表2),混交林中尾巨桉立木径级主要集中在8-10,闽粤栲主要集中在6-8cm。与纯林相比,混交林中不论是尾巨桉还是闽粤栲,小于平均胸径的径木比例均比各自纯林少了,而大于平均胸径的径木比例多了,其中尾巨桉8cm(平均胸径)以上径级木所占比例为69.2%,比其纯林多了27.8%;闽粤栲6cm(平均胸径)以上径级木比其纯林多了18.5%。说明尾巨桉与闽粤栲所形成的复层混交林对培育巨尾桉大径材相当有利,可以大幅度提高桉树经营的经济效益。此外从表1还看出,混交林中尾巨桉和闽粤栲小于各自平均胸径(尾巨桉8.0cm,闽粤栲6.0cm)的立木比例分别有30.8%和35.1%。通常,当林分中有40%以上的林木胸径小于林分平均胸径时,即应进行抚育间伐。可见,此时混交林林分结构虽然尚可,但林木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化。随着林木的生长,种间和种内竞争矛盾会越趋激烈,以培育中大径材为目标,应及时通过间伐来改善林分结构和种间关系,提高林分生产力。

  表2混交林和纯林径级分布

  林分类型

  树种

  径级比例/%

  ≤6cm

  6-8cm

  ≥8cm

  桉-栲混交

  尾巨桉

  0.0

  30.8

  69.2

  闽粤栲

  35.1

  64.9

  0

  桉纯林

  尾巨桉

  5.2

  53.4

  41.4

  栲纯林

  闽粤栲

  53.6

  46.4

  0

  从林分质量看,混交林长势良好,抗逆性强,受灾害性天气影响较小,林木风倒率低,基本无病虫危害。种间的相互关系,降低了树干的尖削度,混交林中树木侧枝较细,分枝角小,自然整枝良好,干形通直圆满,林分质量高于纯林。

  2.3混交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混交林的林分结构、枯枝落叶的数量与组成以及根系分布等状况与纯林不同,通常对林地土壤理化性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3看出,混交林地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及通气度等水分物理性状指标略比纯林高,但相差很微小,基本上看不出明显的改善。

  表3混交林与纯林土壤水分物理性状(0~40cm土层)

  林分

  容重

  /g.cm

  最大持

  水量/%

  毛管持

  水量/%

  田间持

  水量/%

  毛管孔隙

  /%

  非毛管

  孔隙/%

  总孔隙

  /%

  通气度

  /%

  闽粤栲纯林

  1.23

  45.36

  40.11

  30.24

  49.21

  6.44

  55.66

  18.55

  桉栲混交林

  1.23

  45.71

  40.23

  30.41

  49.32

  6.72

  56.04

  18.76

  尾巨桉纯林

  1.23

  45.48

  40.52

  29.87

  49.72

  6.09

  55.80

  19.15

  *表中数据(0~40cm)为0~20cm和20~40cm测定值的平均值

  表4林分枯落物量及林地土壤化学性状(0-40cm)

  林分

  有机质

  /%

  全氮

  /%

  全磷

  /%

  水解氮

  /mg.kg

  速效磷

  /mg.kg

  速效钾

  /mg.kg

  枯落物

  /t.hm

  闽粤栲纯林

  2.641

  0.084

  0.067

  86.35

  5.12

  84.26

  3.021

  桉栲混交林

  2.672

  0.086

  0.068

  87.11

  5.20

  86.41

  3.148

  尾巨桉纯林

  2.654

  0.084

  0.066

  85.59

  5.13

  83.44

  3.056

  *表中数据(0-40cm)为0-20cm与20-40cm多点采集混合样品测定值。

  而从表4的土壤化学性状看,因闽粤栲×尾巨桉混交林的枯枝落叶量稍比纯林多,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养分含量略比尾巨桉、闽粤栲纯林高。目前闽粤栲林木尚小,混交林中由闽粤栲产生的枯枝落叶量少,加上其根系对土壤的作用小。因此,混交林对土壤的改善效应尚不明显。

  3.结论与讨论

  (1)从目前林分现状初步看,尾巨桉与闽粤栲混交是成功的,在造林密度1600株。hm,1:1行状混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提高了林分产量和质量。2.0年生混交林分中尾巨桉的平均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分别比尾巨桉纯林提高8.24%、9.72%和31.25%,而闽粤栲的各项生长指标也明显高于其纯林。特别是,混交林中不论是尾巨桉还是闽粤栲,小于平均胸径的径木比例均比各自纯林少了,而大于平均胸径的径木比例多了,通过营造混交林对培育尾巨桉大径材相当有利。

  (2)混交林中尾巨桉和闽粤栲小于各自平均胸径(尾巨桉8.0cm,闽粤栲6.0cm)的立木比例分别有30.8%和35.1%,此时混交林林分结构虽然尚可,但林木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化。随着林木的生长,种间和种内竞争矛盾会越趋激烈,以培育中大径材为目标,应及时通过间伐来改善林分结构和种间关系,提高林分生产力和大径级规格材比例。

  (3)限于闽粤栲林木尚小,闽粤栲×尾巨桉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状未见明显改善,有待进一步观测。

  (4)在林业实际生产中,营造纯林便于林业生产集约经营管理,对林业生产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近年来纯林比较容易发生病虫害,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大面积纯林受灾。并且营造速丰林纯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争论。闽粤栲与尾巨桉的混交,形成复层混交林,能够和谐共存,对光照、空间利用更加合理,也克服了纯林抗性能力较弱的不足。但值得注意的是闽粤栲成林后为强光性树种,如果长期处于下层则会生长不良,因此混交林的种间关系调整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姚庆端等。尾巨桉混交林生长量及土壤肥力研究[J].桉树科技,2006,23(1):1-5

  2 陈碧良。闽粤栲栽培技术。 林业科技开发[J]. 2006, 20(005):92-93.

  3 张万儒。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1-45

  4 国家标准局。森林土壤标准分析方法(GB-87)[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1-22

  5 陈存及,陈伙法。阔叶树栽培[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208-209

  6 张小平。四川人工混交林效益及优化模式[A].沈国舫,翟明普。全国混交林与树种间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211-216.

  7 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01pp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桉树科技》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桉树科技》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